清华刑法读研:公诉人的一场修行与四项感悟
原创文章,已得到独家授权,转载请添加公共微信“qmfmggwx2”进行接洽,取得许可后方可转载。对未经许可转载导致的侵权,本编辑部保留追究的权利。
作者简介:尤雨新,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清华大学刑法学硕士生。
目 录
一、即行:不多虑、立即做
二、坚持:积跬步、致千里
三、合作:独行快、众行远
四、坚定:做一行、信一行
在考上清华之前,师姐说,来一趟,你值得。彼时的我只能想到“我国最高学府呀,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殿堂,当然值得!” 短短十月行,经历过园子里的春夏秋冬,直到今天,我才感受到“值得”二字的深意。有幸成为张明楷老师的学生,又跟随周光权、黎宏、劳东燕、王钢等刑法学大神们学习,刑法理论知识的增长自不必说。而更重要的是,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开拓的视野、提升的格局、坚定的信念。
在此,用四个词总结自己的体会:即行、坚持、合作、坚定,作为分享,亦作为自勉,希望自己一直拥有此刻的心境。
一、即行:不多虑、立即做
当今社会,节奏很快,很多机会转瞬即逝。很多时候机会是一个套着一个的,如果在开始的时候没有立即迈步,就可能丧失一连串的机会,甚至可能因此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
1.打破“整时”借口,随时开始行动
有时,我们会因为今天做某件事做不完,告诉自己明天再行动;有时,我们设定了一个计划,但想到今天是周五,为了给计划一个完整的开端,告诉自己从下周一开始落实;有时,零碎的时间不足以看完一篇论文,我们可能会想着找个完整的时间再开启沉浸式学习。但其实这种“整点”、“整时”开始,只是我们拖延的借口。阅读一篇论文、思考一个问题,需要大量、连续的阅读,在完整的时间段里做一件事,确实能让思维得到集中锻炼、灵感得以涌出。但生活工作中琐事杂多,接一个电话、报一个材料、看一个八卦,都会打破这份“完整感”。至于连续学习工作后,如果想要看会儿抖音休息下,刷抖音的时间就极有可能从预想的5分钟不知不觉延长至半个小时以上。计划赶不上变化,计划地再完美,完整的时间仍可能被突发事件打破。此时我们要学会在零碎时间里立即行动。
在清华读书的日子,我曾疑惑于有位同学怎么读了那么多书,直到有次读书会的10分钟休息时间里,我看到他拿着平板在看某本专著,才明白,他是把每一个零碎的时间都运用了起来。感慨之余,我立马删除了手机中的抖音、腾讯视频APP,以此将零碎的时间释放出来用来听听网上的一些刑法课程或者辩论赛,顿觉十分充实。每天多半个小时,一周就多2个半小时,一个月就多15个小时,一年就多182.5小时,如果按一天8小时的工作学习时间计算的话,那就是约22天,再考虑一个月中有双休的话,四舍五入,每天多半个小时,相当于一年过了13个月。零碎的时间立刻行动,做点有意义的事,或许能有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2.克服“畏惧心理”,放弃“完美主义”
三思而后行,是指做事要思虑周到,但如果三思而不行,就成了空想主义。参加张老师刑法私塾读书会之初,由于自己理论知识有限,害怕自己提的问题过于幼稚,我总不敢轻易开口。若发言时想着先把思路理清楚再说,要么很快否定自己的观点,要么理顺后,讨论已进入下一个话题,错失发言良机。在之后的课堂学习中,我发现无论如何预习、提前思考,总会面对老师的追问并且必须立即、临场作答。
虽然回答时手忙脚乱,但追问之处正是自己思考不周到之处,更是自己受益最大之处。同样在国际会议交流英语课上,面对口语薄弱的同学不敢发言的问题,董老师也指出,畏惧表达是害怕别人否定,但听众其实也希望演说者能够成功,至于我们的口音、瑕疵,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不完美也是一种个人特色,要自己接受自己。的确,交流越多,提升越快,收获越大。想明白这点后,在此后的读书会上,我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一边思考一边总结。
有次读书会上,大家提出几个观点后,我感觉就是每个观点都还存在疑问,但也没想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我将我的疑问说出来,一边说一边尝试解决疑问。最后师兄从我的发言中提炼出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观点,在充分讨论后,这个观点更是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学习如此,生活、工作亦是如此,不要等自己以为考虑成熟了再去和别人交流、跟领导汇报,早一点提出想法,更能得到修正或者完善。
勇敢去做,如果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也没什么损失,如果取得好的效果,那就是收获;不尝试,只能原地踏步,甚至不进则退。不要在没做之前先害怕失败或者被他人否定,只有行动起来才能知道是否可行,才能在在落实中不断完善。我们应破除畏惧心理和完美主义,保留随时表达、随时行动的勇气。
3.重新定位“重复”,于“重复”中创新
很多时候,我们想到某件事,但没有及时去做,是因为发现已经有别人做过了,感觉自己再做没什么价值,就放弃了。其实,这种思维的存在可能会让我们丧失很多机会。
在清华学习期间,有两件事让我感触深刻:第一,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承载了老师的输出和记录人的理解。在交流笔记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听得是同一堂课,但每个人听完之后接受的侧重点不同,理解方式不同,笔记形式不同,大家的笔记内容也会很大差异。甚至,如果自己重新听同一节课,笔记可能都会不同。第二,英语课的个人展示。结合我的检察工作经历,我想选择与刑法相关的内容作为我个人展示的主题。但这个主题被之前选修这门课程的公诉人小伙伴选过,且老师在课堂讲授时多次以这名公诉人小伙伴的展示作为示范。因担心和之前的展示相仿,失去独立价值,我尝试选取另外的主题,但总是差强人意。
得知我的担心后,董老师说,虽然是同一个主题,但是你们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设计,而且即便是同一个PPT,不同人有不同的风格,依旧会有自己独特之处,大胆去做吧。在董老师的支持下,我就该主题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演说,更是向之前同主题的公诉人小伙伴取经,精心设计了服装、背景、动作、视频等,最后在班级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中被同学们投票评为个人展示的冠军。
通过这两件事,我意识到,自己之前对“重复”的看法可能过于狭隘了。创新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要抢占先机。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想到的,别人也想到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即便是思考同一个问题,做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来进行思考、归纳、提炼,都会有不同之处。我们要做的,不是看到别人做了就绕路而行,而是可以对既有问题提炼总结,再结合自身情况、自己的思考加以运用、创作,这也是一种创新的方式。想到就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只要肯思考,总能挖掘到自己的独到之处。
二、坚持:积跬步、致千里
刑法是门神奇的学科,没有专门学刑法的人,凭借一般社会经验,也能说出个七八。不把刑法学专、学深,可能跟不学法的效果差不多。法学,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立法、司法解释层出不穷,想要成为行家里手,就得不断学习、坚持学习,没有捷径可言。优秀的公诉人是案件喂出来的,实实在在的办案经历能让我们对理论问题的理解更深刻,大量阅读、分析杂志网站刊载的案例是扩充办案经验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学习需要积累,我们要永远相信时间的公平和力量。同时,学习不是机械的、简单的重复,要能够不断克服自己的惰性,迎难而上,还得灵活掌握学习方法。
1.克服惰性
工作之后再回归校园,在清华园里,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刚开始,满满的课程、满满的新知识的输入,人跟着课程安排看论文、查资料、写报告、做展示,忙的连轴转,十分充实;到下学期,课程少了,自己学习的时间多了,才是真正考验人自制力的时候。自律给人自由。什么是自由?我以为,自由并不是排除一切束缚为所欲为,而是建立在服从规则的基础上。唯自己能够服从自己制定的规则时,我们才能达到内心自由。不自律的人其实并非都能心安理得的躺平,大多人也希望自己能够自律,但就是难以克服惰性,只知理而做不到,内心深处并不自由。
为了克服自身惰性,我和公诉人小伙伴相约读书打卡;疫情封闭小区期间,甚至通过腾讯视频成立线上自习室,互相督促;购买手机监狱,在固定时间段中免除手机的干扰;参加千字营,每天坚持写1000字以上的文字。值得一提的是,千字营最开始的设想只是一个月期限,其规则是如果没有每天将1000字以上的文档发到群里,则最开始缴纳的1000元保证金予以没收作为群活动费用。最后在大家的坚持下,千字营一直持续到学期末。为了保证我的1000元不被没收,每天睡前检查一下有没有写满1000字发群里成了我的习惯,以致于千字营解散后的第一天,我躺在床上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爬起来写了点东西才踏实。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不要小看“惰性”的顽固,但只要我们想克服,也总能找到办法。
2.攻坚克难
畏难情绪可以说是惰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刑法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上,我认为,法条、司法解释、具体的实务案例观点是“兵”,刑法理论则是“兵法”。刑法理论欠缺,而对法条、司法解释、实务观点了如指掌,相当于手握重兵,用野路子打仗,虽然打胜仗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也有可能阴沟里翻船;只知刑法理论,对法条、司法解释、实务观点不熟悉,相当于空有“兵法”,却只能临时拉来的松散稀疏的兵士,更难取胜。刑法理论的构建更讲究逻辑性、体系性,比如按照结果无价值的体系,某个问题只能是A观点,而不会得出B结论。刑法各论中法条、司法解释的运用则以实用为先,还得考虑刑事政策,不同的案件可能运用不同立场的理论观点。有些人觉得理论生涩难懂、空洞抽象,有些人则觉得各论如一片汪洋大海,难以找到抓手。人似乎对不熟悉的领域有本能的抗拒,对总论感兴趣的,不停看总论;对分论感兴趣的,反复看案例。然而想要赢得漂亮,兵和兵法缺一不可。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我们的水平高低最终取决于最短板。越是不擅长的,越要下决心去攻克。我偏爱刑法理论的研究,但我不断告诉自己,我必须要坚持“练兵”,否则难以提高刑法知识水平和办案能力。于是,每天我会拨一点时间用于各论的学习、法条的背诵、案例的分析练习。我的刑法各论课最终获得了A+的成绩,这个成绩让我感受到没什么是一个人必然不擅长的,只要坚持,总会有进步。
3.巧借工具
在清华上学,最深刻的感受之一就是,如果你不会运用现代信息工具,你可能就会被时代抛弃。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及时搜索到有用的信息、运用这些信息,巧用工具特别重要。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比谁更能吃苦了,而是比谁在能吃苦的同时更有智慧,更能事倍功半。从最简单的课堂记录来说,最开始我一边听课一边在电脑上打字,PPT上内容多,老师讲解的也多,一堂课下来经常记录的很累且会漏听一些内容,更难有自己思考的空间;随后,我学习到快速将PPT内容内置于笔记中的办法,提高了记录效率;之后,借助录音软件,我在课堂上不执着于全面记录,而是跟随老师的讲课思考,记录自己一闪而过的思考,课后再补足笔记;再后来,我开始运用各种文字识别、翻译软件,进一步提高了记录效率和听课效率。课堂记录看似普通,但是跟学生的听课效率息息相关,有利于灵感的整理、课后的复习。
在检察工作中,讯问记录、庭审记录、案件讨论记录、会议记录、培训学习也都必不可少,一些小的工具不仅能节省大量时间,还会提高准确度,确保办案质量和学习效果。对于法律工作者、学习者来说,检索工具运用技能不容忽视。法律数据库能够快速检索同类案件的办理,能节省日常办案时间,有的数据库自带类案分析功能等,对信息调研的撰写也是一大助力。电子书的使用、腾讯会议的使用更是清华学生的必备技能。电子书使得大家不用随身携带厚重的实体书,更重要的是能随时查找到想找的资料;腾讯会议则让线上交流更加方便,其录制和文字转化功能更是能帮助学习讨论的复盘。
在此,必须要提及的是关于自己数据库建立的问题。我发现很多厉害的人,都有自己的资料库。一个人的资料库相当于是自己大脑的扩容硬盘。我们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看到别人整理的材料很好,就拷贝到自己的电脑上,结果别人的材料始终不能真正为自己所用。这是因为,自己整理资料库的时候相当于将扩容硬盘和自己的大脑之间连接了数据线,拷贝别人的资料库相当于只是拿了别人的硬盘,但是没能连上数据线。看一场跳舞,只看别人跳,顶多增加些知识面和审美感。自己跳一遍,感觉则会完全不同,再去看别人跳舞的时候,感觉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相关软件,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将杂乱的信息按照自己的逻辑再行整理,这样才能真正将资料为自己所用。
三、合作:独行快、众行远
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对合作共赢作出精妙论述,其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结尾时指出,独行快,众行远。从考研到读研,和小伙伴的合作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1.乐于分享,互利互进
2021级公诉人班有4名同学来自江苏,其中就有我和徐州的褚泽言。我和泽言在备考期间通过电话得以联系,完全不相识的二人约定共同备考。泽言擅长找资料,我擅长归纳整理,她总会将找到的资料第一时间分享给我,为了回报她的善意,我也将第一时间将整理好的笔记分享给她。虽然只有10个刑法学专业的名额,但我们都没有将对方作为对手而是作为战友。备考时,我们说,无论谁考上,都为对方高兴,如果能携手漫步清华,那自然是最好的。最后我俩都如愿以偿。回顾备考,我们感慨,或许我们俩少了谁,两人可能都考不上。后来我们又结识了从来自江苏的张杰和纪锦程。我们4个人性格各异,能力也极为互补。张杰被称为是“永动机”,有丰富的实务经历,更有超人的自制力,他带领我们开启了千字营、辩论营、读书营等一系列活动,为大家打造定期交流学习的平台;泽言被称为“哆啦A梦”,总能快速找到各种电子资料、有用的电子工具;锦程是个有强迫症的小伙子,能把各类资料收集地整整齐齐;我则被戏称为“理论大王”和“人肉打字机”,对一些较为陌生的理论接受相对较快,所做的笔记也是金字招牌。除了江苏的小伙伴,我们也积极跟其他公诉人以及在校学生们沟通,大家一起分享资料、分享经历、分享想法。从大家的交流分享中,我对人生、工作甚至养娃的想法都有所改变,收获很大。
来清华之前,我觉得自己是个没什么特色的平平淡淡的姑娘,来清华后,却能得到独特到有点“魔性”的评价。我想,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擅长的地方。与他人多合作、交流,但凡能取对方一点所长,都是自身的进益。一场辩论赛,对方辩友并非我们的竞争对手而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双方共同呈现一场精彩的辩论才能征服评委和观众。同样,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工作,哪怕是竞赛中,多把对方作为合作伙伴,少把对方作为竞争对手,大家的路才能共同走长远。
2.求同存异,异处求进
观点相仿、脾气相投的人很容易成为朋友,但有时和与自己观点不同、思维不一致的人交流更会有新的收获。在学习刑法时,我有一种感受:知识的增量总的来说有两个大方向:第一是同向性的,缺失知识的补足,既有观点的深化。第二是异向性的,深入学习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无论是看书,还是与人交流,我们都要学会批判的接受。但批判不代表直接否定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将之弃之不理。
相反,不同观点的得出背后往往是不同的思维进路,我们应尽量思考对方的逻辑思路,挖掘其思考的合理性。相同的观点更多是强化自己既有的思考;不同的观点则可能让人进一步打开思路,全方位思考。否定一个观点,应在尽量充分了解对方的基础上,否则这样的否定是直觉性的、表面的、缺乏准确性的,更于己无益。学习刑法如此,与人交流也是如此。每个人的个性、对人生的思考都与其经历息息相关。与人交友,我们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一定要以自己的要求去要求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某处比不上他人而自惭形秽。以欣赏的眼光学习他人的长处,倾听他人的想法,汲取正能量、反馈正能量,求同存异,提升自我,才是交流的长远之道。
四、坚定:做一行、信一行
以兴趣为职业,爱一行、做一行是令人羡慕的事。但很多人选择职业时,兴趣只是相对较小的因素。我曾告诉自己,如果不能爱一行做一行,那就争取做一行爱一行。在检察院的刑检岗位待久了,很多干警会产生公诉情结:通过讯问让不认罪的嫌疑人如实供述时,法庭上与辩护人酣畅舌战时,被害人甚至嫌疑人表示感激时,我们会有成就感。而每次说出那句“我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并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更会有自豪感和使命感。检察工作是有意义的工作,这份意义能实实在在被看见,感染着检察干警,让热爱潜入心底。在清华园学习的日子里,我进一步意识到,不仅要做一行爱一行,更要做一行信一行。
1.信,是相信自己
相较于一些反应迅速、说话做事雷厉风行的典型女强人而言,我显得过于柔和了些。也因此,我曾担心自己不适合辩论,甚至对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公诉人产生质疑。人在自己不坚定的时候,心境容易动摇,听到别人的肯定会心虚,听到别人的否定会自我怀疑。
事实上,无论何时,我们要立住自己,坚守自己。立住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人与人之间都会有不同,无须死盯着自己的弱处,羡慕别人的长处,而是要挖掘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立住自己,其次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和自己和解,不要强迫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尤其是自己厌恶的人,而是要守住初心,努力将自己的路走到极致。相信自己,自己给自己树立一个信念:谁规定优秀公诉人、辩论者就得是一种风格?别人行,我也行!
至于自身确实存在的弱项,亦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今天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或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建立在现有判断资料下的,但人是可以改变的,相信自己,并为之努力,弱项也可能成为非弱项甚至强项。所以不要自我设限,更不要因为他人一时的评价否定自己。
2.信,是让别人信服
司法工作者的工作简单归纳来讲,可以说是通过法律说服别人。因此,让别人信服,首先得自信,先修内功,强化自身专业素能。让别人信服,还需要敢于展露自己。
现代的社会节奏很快,尤其是在工作领域,我们不能依赖别人通过日久见人心来在长时间后才挖掘到自己的长处,也不能要求别人透过我们的外表看到我们的内在另一面。展露自己,是一种勇气,传递给别人“我能行”的信号后,就得真的努力让自己“能行”。此外,让别人信服需要有准确的自我定位。在社会中,每个人有不同的角色,在父母面前可能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在子女面前可能是顶天立地的大树,在朋友面前可能是时尚达人。
而作为检察官,在工作中,与人交流时,我们要更加沉稳,从说话语气、表达方式、穿着打扮等都需要加以注意。比如类似的案件,不同检察官参与开庭或者参与讨论,犹豫的态度和坚定的表达必然对影响听者对案件的内心确信。
3.信,是维护司法公信
作为一名有10年工作经验的基层检察官,重学刑法理论时能深切感受到理论构建和司法实务的差别。理论研究侧重逻辑的周延、论证的缜密,司法实务则要更多考虑群众的接受度、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强调实用性。这也是为什么从象牙塔走出的法律学子刚步入社会时会感慨怎么所学和实际运用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
但我们之所以在研究法学理论,之所以坚定的从事法律工作,都源于我们内心对法律的坚守,希望将法律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司法是体现法律权威最重要的一环。司法公信一词看似很宏大,离一个普通的基层员额检察官有点远,其实不然。比如一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办理,可能牵涉地方几千人的利益,如果处理不好,不能很好的化解社会矛盾的同时,也会让群众对司法人员丧失信心。一个案件处理不好,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可能只是觉得承办检察官个人能力不行,但是群众会觉得是司法机关能力不行。
因此,检察官要珍惜自己的羽毛,努力让人民群众通过案件看得到检察人员的专业性。既然从事了检察工作,就有义务维护好检察机关的司法公信力。全国各地的公诉人齐聚清华,深入学习最新的刑法理论,再将之带回地方进行传播,使之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让人民在每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树立司法专业性和权威性,这或许也是公诉人到清华求学的根本意义。
优质笔记&专业咨询
请点击青苗法鸣小程序
青法在线面向青年学人长期征稿
青法在线微信公众号秉承“有问题,就搜青法在线”理念。从专业学习、考试升学经验,到比赛训练、项目申报,再到求职经验、职场心得,全方位带动青年学人发挥“传帮带”作用。诚请大家惠赐优稿!
长期征稿:
1.青法在线主要推送以法科学子校园、职场成长为中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各类经验贴(如考研、法考、保研、外语学习、校园竞赛、求职实习等)、学习心得类文章( 如笔记方法、考点总结等)、实务类文章(如办案手记、法律检索技巧等)以及信息整理类原创文章(如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就业趋势判断等等)。
建议选题如下:
1.研究生选导师经验
2.课题申报、结项经验
3.模拟法庭、创新创业、科研立项等经验
4.实习投递经验、工作心得
5.毕业生选调、考公、律所/央企求职、面试经验
6.就业形势与职场新人思考感悟
7.保研夏令营、九推备战经验
8.考研公共课高分备考经验
9.考研保研数据及案例分析
10.出国留学申请、就读心得体会
11.专业学习、校园生活、期末考试逸闻趣事
12.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学习方法
赐稿邮箱:qmfmbjb@163.com。
稿酬等详情信息请见:征稿|经验分享与数据分析,服务法学生成长
本文责编 ✎ Zorro
本期编辑 ✎ Lily
推荐阅读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
公共微信1:qmfmggwx
公共微信2: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Fuermodian